中新社桂林12月4日電 題:《印象·劉三太平洋房屋姐》十年:當地農民“本色”出演成“大牌”
  作者 楊陳 趙琳露襯衫 聶夢嫻
  1.654平方公里水域,12座背景山峰,600餘名演員。每當夜幕降臨,張藝謀任總導找房子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《印象·劉三姐》便在全世界最大的天然劇場——廣西桂林陽朔漓江上演。
  與其他演出專業演員唱主角不同,在《印象·劉三姐》中有占1/3比例的200餘名的演員都是來自周邊5個自然村的普通農民。近日,在該演出進入第十個年辦公室出租頭之際,中新社記者探訪了這群特殊的演員。
  “尊敬的客人,你們好!我叫徐全發,是陽朔縣陽朔鎮木山村人,我是打漁的,我家養了六隻魚鷹,每天晚上我都要和魚鷹一起打漁,點起油燈,大家都叫它漓江漁烤肉火……”
  今年52歲的徐全發從2003年國慶《印象·劉三姐》第一場試演起就擔任了報幕員的工作。一段簡單而質朴的臺詞,一說就是十個年頭、4000多場。或許是“日久生情”,徐全發覺得這段話說再多遍也不膩:“每次站上舞臺看著臺下的觀眾,就好像家裡來了新客人一樣。客人來了,歡迎高興還來不及,怎麼會累?”
  打漁、牽牛、撐竹筏、唱山歌……十年裡,農民演員們把生活中的勞作場景搬上了舞臺,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千多萬名游客獻上了演出,其中不乏各國政要,票房收入約10億元人民幣,徐全發與他的鄉親們儼然已成為“大牌”演員。
  看著臺下的觀眾由少到多,由剛開始一周兩三場到現在每晚必演,徐全發見證了《印象·劉三姐》“大家庭”變化的同時,自己的小家也發生了“翻天覆地的變化”。
  “以前就靠在漓江打漁、做些竹筏生意為生,一家十口人年收入還不到一萬元。上有老,下有小,孩子們還要上學,日子真是太難了。”回想當年吃過的苦,徐全發一度哽咽。
  2003年,《印象·劉三姐》演出落戶陽朔,原本只是筏工的徐全發有了一個新身份:演員。
  在陽朔鎮木山村的一條小巷子里,眼前一座黃土瓦房就是徐全發的舊家,如今已是大門緊鎖,一家人搬到了離“劇場”更近的田家河村。嶄新的三層小洋房,房前院內還停著一輛麵包車,屋後便是徐家的果林,不遠處還有一大片新承包的魚塘。徐全發說:“現在靠著當演員以及家人搞旅游的收入,再加上種果養魚賺的錢,一年全家收入差不多有三四十萬(元),這跟以前的日子比,只能用翻天覆地來形容。”
  “印象”來了,游客多了,村子“火”了。在“劇場”周圍的5個自然村裡,原本破舊的古民居逐漸被一幢幢寬敞的樓房取代,家庭式小客棧、農家樂比比皆是,摩托車成了基本配備,小轎車、旅游大巴車也不再是新奇事物。
  徐橋信是《印象·劉三姐》放牛組的演員,記者採訪他時,他正在幫一家旅館做水泥工,他笑稱這是在賺零花錢。“以前在家放牛是為了犁田,現在放牛是為了演出,每個月1400多元工資。現在就連牛也成‘專職演員’,不再犁田了。”
  如今,“白天種地幹活搞旅游,晚上登臺亮相當演員”已成為“劇場”周邊村民們的常態。“以前年輕人個個都往外跑,去城市裡打工,現在大家都願意回來。畢竟日子好了,還是在家更舒服。”陽朔縣木山村村民、《印象·劉三姐》農民演員徐雲喜如是說。
  在《印象·劉三姐》的帶動下,陽朔的農民既是演員,又是飯店旅館的老闆,也有可能是導游、司機。集兩三個身份於一身的農民們開始過上了富足的生活。(完)  (原標題:《印象·劉三姐》十年:當地農民本色出演成大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w18ewwpf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